图书馆学家
2010/6/28 点击数:438
[作者] 黄远辉的博客
[单位] 黄远辉的博客
[摘要] 刘国钧(1899~1980)中国图书馆学家。字衡如。1899年11月15日生于江苏江宁府(今南京市)。192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哲学系后留该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留学,曾加修了图书馆学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29~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回金陵大学先后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随金陵大学内迁成都。1943年去兰州,任西北图书馆筹备主任,1944年任馆长,1949年任顾问。1951年8月调至北京大学,任图书馆学系教授兼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主讲“图书馆目录”、“中国书史”、“西方图书馆分类法介绍”等课程,同时还兼任北京图书馆顾问。1958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1979 年被推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1980年6月27日刘国钧因病逝世于北京。 刘国钧一生从事图书馆实践与研究,共发表论著、译著130余种,后半生致力于图书馆学教育,培育了大批图书馆学人才。他在文献编目、文献分类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书史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建设作出了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以他的《中文图书编目条例》(1929~1930)和《图书馆目录》(1957)为代表的编目著作,促进了中文图书编目规则的形成,影响了50多年来中国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他还在国内最早介绍西方的机读目录(当时译称“马尔克”), 对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起了倡导作用;二是他编著的 《中国图书分类法》 (1929)从实践中来,融汇中西,独具特色,曾为北京图书馆等许多图书馆采用,其分类理论也体现在以后《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1957)、《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75)的编制和图书馆分类工作中,他的《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是文献分类学领域的力作,有广泛影响;三是他编写的《图书馆学要旨》(1934)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图书馆学的内容,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要素说”,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四是他编著的《中国书史简编》(1958)是研究中国文献发展史的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此外,刘国钧还有一些哲学和道教史著述,以《老子神话考略》(1935)最为著名。
刘国钧(1899~1980)中国图书馆学家。字衡如。1899年11月15日生于江苏江宁府(今南京市)。192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哲学系后留该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留学,曾加修了图书馆学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29~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回金陵大学先后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随金陵大学内迁成都。1943年去兰州,任西北图书馆筹备主任,1944年任馆长,1949年任顾问。1951年8月调至北京大学,任图书馆学系教授兼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主讲“图书馆目录”、“中国书史”、“西方图书馆分类法介绍”等课程,同时还兼任北京图书馆顾问。1958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1979 年被推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1980年6月27日刘国钧因病逝世于北京。 刘国钧一生从事图书馆实践与研究,共发表论著、译著130余种,后半生致力于图书馆学教育,培育了大批图书馆学人才。他在文献编目、文献分类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书史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建设作出了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以他的《中文图书编目条例》(1929~1930)和《图书馆目录》(1957)为代表的编目著作,促进了中文图书编目规则的形成,影响了50多年来中国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他还在国内最早介绍西方的机读目录(当时译称“马尔克”), 对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起了倡导作用;二是他编著的 《中国图书分类法》 (1929)从实践中来,融汇中西,独具特色,曾为北京图书馆等许多图书馆采用,其分类理论也体现在以后《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1957)、《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75)的编制和图书馆分类工作中,他的《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是文献分类学领域的力作,有广泛影响;三是他编写的《图书馆学要旨》(1934)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图书馆学的内容,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要素说”,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四是他编著的《中国书史简编》(1958)是研究中国文献发展史的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此外,刘国钧还有一些哲学和道教史著述,以《老子神话考略》(1935)最为著名。 杜定友杜定友,中国图书馆学家。原籍广东南海。1898年1月7日生于上海,1967年3月13日卒于广州。杜定友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和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图书馆学史乃至世界图书馆学史上屈指可数的理论大家之一,他在图书馆学的诸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融东西方图书馆学为一体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尤为值得称道。杜定友-生平 杜定友1918年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同年赴菲律宾大学学习图书馆学。1920年获文学士学位,1921年毕业,又获教育学和图书馆学学士学位,同年回国,至1949年他历任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交通大学图书馆、广东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馆长或主任,为这些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业务,付出了心力。他也热心于培育图书馆专业人才,积极从事图书馆学教育工作。1922年在广州建立广东省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1925年在上海国民大学创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图书馆学系,任系主任兼教授。此外,还在广州市民大学、南京东南大学与中华图书馆协会合办的暑期讲习班讲授图书馆学课程。杜定友在1949年底被任命为广东省人民图书馆馆长,1953年因职。1956年4月参加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和北京图书馆主办的分类法座谈会,讨论研究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编制问题,1957年3月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教学工作。5月参加中国图书馆工作者代表团赴苏联和民主德国参观访问。1963年当选为广东省图书馆学会会长。1967年因病逝世于广州。杜定友-成就 杜定友一生共撰写著作86种(其中正式出版或刊行55种),撰写论文512篇(其中正式发表320篇),共约600余万字,这是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学史上所仅见的。杜定友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分类学、汉字排检法、地方文献研究、图书馆建筑和设备等几个方面,而以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分类学最为精达。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在1925年出版的《图书馆通论》一书中,杜定友已将图书馆置于社会大系统中进行考察,他认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拈人才,书籍、财力和时势四个方面,这种认识已冲破单纯的技论而形成了社会论; 1926年,杜定友在“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文中指出,图书馆学与其它专门学一样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原理,第二是应用,而应用是根据于原理而来的。图书馆学若是只有目录分类方法、书籍排列方法那种机械的事——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图书馆只有干这些事——那么当然不值得研究;只能称为技艺,不能称为科学。但图书馆学所以能成为科学,是因为图书馆现在已成为一种活的教育机关,值得注意,杜定友此处的表述与阮冈纳赞关于“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有机体”的认识有相似之处; 1927年,杜定友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明确提出图书馆有积极保存、科学处理和活用益人等功能,并创造性地将图书馆的发展划分为保守、被动、自动三个时期;1928年,杜定友在“研究图书馆学的心得”一文中认为,图书馆就如同人的大脑,其功用“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记忆,实际上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图书馆学则是专门研究人类学向记载的产生、保存与应用的”,这种认以又肖似巴特勒的观点; 1932年,杜定友发表“图书馆管理方法新观点”一文,指出图书馆事业的理论基础可称为“三位一体”,三位者,一为“书”(包括图书等一切文化记载),二为“人”(即阅览者),三为“法”(包括图书馆的设备、管理方法、管理人才等),这就是著名的“三要素说”,它堪称杜定友图书馆学理论的精华,关于图书分类学,与阮冈纳赞一样,这也是杜定友偏爰的一个领域:回国后经多次修改于1935年定型的《杜氏图书分类法》在当时是极有影响的分类法之一,1950年首倡新中国图书分类法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科学分类的理论为指导思想表明了历经战乱后杜定友思想境界的升华,1962年发表“图书分类法的路向”一文则体现了杜定友在图书分类领域的精深造诸和远见卓识,等等。 1988年为了纪念与研究他,设立了杜定友纪念室,书目文献出版社(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 沈祖荣沈祖荣(1883~1977) 中国图书馆学家。字绍期。湖北宜昌人。1905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书院,留校任图书馆员,协助美国图书馆专家韦棣华在武昌创办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1914年去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1917年回国。1920年任文华大学图书科教员。1925年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及执行委员。1929年代表该会出席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同年起,任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校长。在三四十年代,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图书馆专业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该校并入武汉大学,改为图书馆专修科。沈祖荣任教授,讲授编目法等课程。著有《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合著)、《标题总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