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图书馆:一种值得追忆的文化现象
2009/8/4 点击数:337
[作者] 图遍天下
[单位] 图遍天下
[摘要] 创办于的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至今已70周年。上海图书馆邀请图书馆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合众图书馆创始人的后代,共同回忆合众图书馆的历史以及前辈先贤对中国文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殊贡献。70年前,国难当头,实业家叶景葵与张元济一起联络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陈陶遗、陈叔通、李拔可等置地出钱,义无返顾地将家产或来之不易的藏书无私奉献社会,他们的义举得到当时众多志士仁人的鼎力相助,纷纷捐献各自收藏。在总干事顾廷龙的主持下,抱着"不求近效,暗然日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宗旨,苦心经营,善始善终。经过14年的辛苦经营,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的藏书达到25万余册,金石拓片1.5万余钟,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可供研究者参考利用的专业图书馆。1953年,在张元济、陈叔通倡议并经董事会决议后,将合众图书馆全部文献,连同馆舍全部捐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成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的主要来源之一。
创办于的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至今已70周年。上海图书馆邀请图书馆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合众图书馆创始人的后代,共同回忆合众图书馆的历史以及前辈先贤对中国文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殊贡献。
70年前,国难当头,实业家叶景葵与张元济一起联络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陈陶遗、陈叔通、李拔可等置地出钱,义无返顾地将家产或来之不易的藏书无私奉献社会,他们的义举得到当时众多志士仁人的鼎力相助,纷纷捐献各自收藏。在总干事顾廷龙的主持下,抱着"不求近效,暗然日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宗旨,苦心经营,善始善终。经过14年的辛苦经营,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的藏书达到25万余册,金石拓片1.5万余钟,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可供研究者参考利用的专业图书馆。1953年,在张元济、陈叔通倡议并经董事会决议后,将合众图书馆全部文献,连同馆舍全部捐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成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了解,当年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不论是接受私家捐赠,还是历年收购,始终都遵循"供研究者的参考“这一方针,因而藏书独树一帜,自成系统,读者遍及全国各地。著名学者如章鸿钊、郭绍虞、钱钟书、周谷城、蔡尚思、顾颉刚、郑振铎等都曾到“合众”探骊寻珠;陈寅恪、陈垣、邓之诚、王重民等也先后发函查询资料。蔡尚思曾在自传中专门提到在他治学道路上曾受惠于“合众”;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华文史论丛》曾披露有关胡适研究《水经注》的资料中,亦可看到“合众”对其研究所给予的帮助。作为一家专门收藏历史文献的图书馆,“合众”并非仅对已成名的专家学者热情,只要有志于文史研究者,都诚恳接待。当时读者中有许多青年学生,一般都是为写论文而来,如冯其庸、沈燮元、王运熙、黄永年、陆萼庭等;也有为编写专著到“合众”查阅收集资料。冯其庸在所撰《蒋鹿潭年谱考略》一文中回忆道:"三十五年前,我在上海读书,除上课外,剩下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顾起潜先生主持的合众图书馆看书。使我十分感谢的是,我时时能得到顾老的指点和关照,我读的书,图书馆单给我存置一个书架,每天到后就取出阅读,不浪费一点时间。“刘厚生在所著《张謇传记》的后记中写道:“《张謇传记》的材料百分之七十都是向图书馆搜集,而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特别热心,不嫌烦碎,我所指定的史料,顾先生能于十分钟内在杂乱的书城之中取出供我阅读。顾先生待我之热心,使我深为感谢,其胸中的渊博,尤不能不使我表示钦佩也。”他在致其侄刘欢曾的信中又说:"合众图书馆对于研究学术之贡献极其伟大,尤其如顾君起潜之博闻强记,小叩小应,大叩大应:而且对于馆务,埋头工作,愿以此业终其身,环顾国内,罕见其俦。”
作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重要积淀,现代学界的精神追求和学术记忆,合众图书馆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专家们说合众图书馆已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一个机构,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时那种险恶的形势下,合众可以集文化人之智慧和勇气,将文化遗产保存下来;而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合众又能冒着各种风险,巧妙地抢救保存下这批文化遗产,真正是难能可贵。
来源:http://difang.gmw.cn/show.aspx?id=7236&cid=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