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15/3/9
[作者] 刘锦山,崔凤雷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叶志锋,工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图工委现代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航空航天学会信息与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发动机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86年毕业于哈工大机械系,1986年在南航参加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9年12月起任图书馆馆长。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三项。
座落在六朝古都、明代故宫遗址——明御河畔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建设成为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哲、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与学校同步,初创于1952年,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形成了以航空、航天、民航为特色,以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为重点,工、理、管、经、哲、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纸质、缩微平片、磁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网络数据库等多种载体形态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e线图情:叶馆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先介绍一下贵馆的基本情况。
叶志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南航建有明故宫和将军路两个校区,除了两个校区的图书馆外,我们在各个院系也设有分馆。图书馆收藏有245.44余万件印刷型文献,还拥有丰富的电子型及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其中电子书刊就达到了734.42余万册。按照学校“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加速发展,创建一流”的发展战略,我们馆提出了“努力建成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工为主,工、理、管、经、哲、法等多学科相结合、服务水平一流、高水平的数字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作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航空信息中心科技查新咨询站,南航图书馆充分利用DIALOG、INSPEC等网络数据库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开展专题、定题的文献信息检索与科技查新服务。长期以来,南航大图书馆与各兄弟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建立了广泛友好的协作关系。我们馆是OCLC(联机图书馆中心——全球最大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成员馆。作为 J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所属江苏省高校中文图书采编中心之一的南航大图书馆,还担负着全省100多家高校图书馆的中文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2003年,我们馆获批“情报学”硕士点,至今已招收10多届研究生,并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
我来图书馆有五年了,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说实话刚来的时候真是摸不到门,毕竟图书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一个领域。我们馆有大概三分之一的馆员是图情专业毕业的,其他馆员来自各类相关专业,大约三分之一是硕士以上的学历。我曾经想过为什么学校要派一个教授来当馆长呢?我认为是教授更了解教学科研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图书馆提供一些务实的、比较接地气的服务。到图书馆以后,我感觉有一些馆员习惯以自己的想法来为读者提供服务,然而往往是设想虽然很好,却未必是读者真正需要的,比如说图书馆每年举办很多讲座,有的因贴近读者需求而爆满,但有的讲座就门庭冷落,甚至有时就三五个人来参加,原因之一就在于这场讲座并不是读者真正需求的。
这几年我们国内图书馆界一直在积极学习国外图书馆界的新做法,比如学科馆员制度、知识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但是总觉得学习得不够到位。学科馆员满腔热情深入院系推荐产品和资源,可是被院系的老师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到图书馆以后就思考这些个问题,然后给我们的馆员提出了一个想法,我们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是stand by,就是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提供,因为不同的教授对图书馆信息的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的馆员只要stand by,在读者需要的时候随时提供服务就可以了。我还给馆员们举了个例子,俗话说上赶着不是买卖,当我们到商店里买东西的时候,营业员不了解你需要什么,却过分热情地给你介绍某个产品,你却不一定会买,这样过分热情的服务并不是最好的服务,真正最好的服务是,当我看上一件商品,想要进一步了解它的性能的时候,营业员能够适时地出现在你面前为你介绍、提供服务。当然了,如果看上一样东西半天都找不到服务员,同样也不是好的服务。
这几年在深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方面,我们馆做了不少的工作。过去我们每年都会对各个数据库的使用分别举办讲座,虽然来听讲座的读者有时多有时少,但平时来咨询的人却都不少,这就说明读者对数据库的应用需求还是挺大的,只是可能因为时间等别的原因没能来听讲座,于是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和使用,我们把数据库的内容介绍和使用方法做成了PPT放在网上,读者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阅读查看,这样既方便了读者随时顺利应用,也节省了我们很多的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就是在读者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够随时提供服务,而不是在读者忙着工作、学习的时候,却非要他来听我们的讲座或者自顾自到他办公室去做推荐,这样的从读者需求出发、真正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才会更加有效。这几年数据库越来越多,各种工具和检索方法、技巧也都层出不穷,各个数据库商提供的界面也不一样,图书馆提供一些辅导知识的服务是完全有必要的,不过这种服务一定得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随时提供才好。
二、创新谋发展
e线图情:叶馆长,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既为图书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危机与挑战,近年来始终流传着图书馆消亡论。为了应对危机,积极的做法就是通过转型另辟蹊径,在华丽转身的同时以无可替代的特色重彰知识殿堂的神圣风姿,请您谈谈贵馆在这方面的情况。
叶志锋:目前图书馆正处于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化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大潮中,图书馆界讲的最多的词就是转型了,这几年“转型”与“超越”两个词在图书馆界颇为流行,差不多成了口头禅。2012年哈佛大学图书馆全馆岗位重新设置,人员全部重新聘任,这个事情在全球图书馆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哈佛大学图书馆一些工作人员担心失业,下雪天还在学校举行了游行,因为图书馆的岗位设置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传统岗位取消了,取而代之以全新功能的岗位设置,而新的岗位更需要知识结构比较先进的年轻人,这无疑对图书馆员和图书馆界造成一定的紧迫感。由此我认为,图书馆转型的根本一点是馆员自身素质的提升,馆员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图书馆的转型。换言之,必须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馆员队伍,图书馆才能够实现成功转型。传统的图书馆是图书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现在的图书馆则更为注重知识的交流和存储,因此对图书馆空间的概念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像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图书馆把所有的书都腾出来,弄个仓库放进去,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总之,图书馆的转型也好,超越也好,关键是馆员的素质要跟上,要不断地去适应读者需求,当馆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后,转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来到图书馆之后,对馆员队伍的成长建设做了一些工作。一个就是馆里面做了一个馆员素质提升工程,针对不同层次的馆员,我们馆定期举办一些讲座,邀请馆内外的专家为我们的馆员进行知识的更新,让大家及时学习到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通过消化和吸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项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几年到图书馆来工作的年轻人有不少是非图情专业的,对他们来说,听听这些讲座也是一个系统学习图情专业基础知识的很好的机会;而对本来就是图情专业的人员来说,可能由于毕业的时间比较早一些,曾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落后了,于是可以利用这些讲座了解学习现今比较新的知识和新的概念,知识结构得以更新升级,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了,每学期都有好几次,效果很好。部分馆员长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埋头工作,出差的机会很少,所以见的世面就少,视野不够宽,知识面完全属于关在门里。为了帮助馆员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这几年我们尽可能多地派馆员广泛地走出去交流学习取经,让大家看看外面的同行都有些什么创新的服务特色,有些什么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从而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创新服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两年,我们还派了一些馆员到国外学习,例如新加坡等地,目标都是让我们的馆员开阔眼界,提升素质。
第二个就是重视图书馆的学术研究。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我们馆目前的馆员队伍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馆员长期以来比较关注本职工作,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能够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但是在图书馆学术研究方面,由于没有硬性的指标要求,而且在馆员们的传统观念中也认为教师是做研究的,馆员是为教师服务的。我认为应该改变这种观念。馆员确实是为教师服务的,但是服务是要有方法的,服务水平是有高低之分的,这就需要学术研究,探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服务。这几年,我们鼓励、帮助馆员申报学校里的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江苏省乃至国家的基金项目,虽然还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至少大家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观念,意识到专业的图书馆员必须从事学术研究。以前,图书馆很少有人去申报学校的青年基金,现在我们已经有不少馆员拿到这个基金了。学术研究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大大提升了馆员的成就感,对从事图书馆工作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的人才流失现象。
另外,我们还设立了一个图书馆的业务创新项目,目的是把学术研究与图书馆的实际相结合,提升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更有效地创新服务模式和业务特色。南航的历史与定位决定了我们南航图书馆与一些大馆是存在差距的,但是有差距并不等于我们就甘于落后,所以我们提出创办南航图书馆自己的特色,我们图书馆的业务创新项目实际上也是南航图书馆的特色培育工程。我们的愿望是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在某些方面能够形成专属于南航图书馆的特色。比如说南航是全国唯一设有直升机专业的学校,那么在资源方面,我们就准备整合一个直升机专题数据库和资源共享平台。我们学校正在努力申报直升机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保障部门也参与其中,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把直升机的资源好好地整合一下,然后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内几个主要直升机研究与生产单位开展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南航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先后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国外50余所著名高校以及一批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服务航空航天民航、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型办学新格局。随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脚步,留学生数量在逐年的增加,在留学生的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个目前在国内高校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成为我们的一个业务创新项目。国内图书馆和国外图书馆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我认为恰恰是国际化方面。我在国外的时候看见他们的图书馆会有很多种文字的文献,如中文、日文、西班牙文等,但是我们国内像南航这个层次的学校主要还是以中文书为主,外文书过去由于经费的原因我们一年只买几百册,现在也只能买几千册,总量上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这些留学生中文水平也比较有限,大多只能够应付简单的日常交流,怎么样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更好地为留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确需要认真探讨。现在我们馆成立了一个留学生信息服务中心,由几位有海外学习工作经验的馆员负责,为留学生开展一些专题的辅导,资源数量虽然有限,但是至少可以把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项业务创新正在成为南航图书馆的一个特色。
三、新馆新变化
e线图情:叶馆长,近年来,图书馆迎来了新馆建设的又一轮热潮,我们了解到贵馆的这一新馆舍是去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能否请您谈谈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供广大同行学习借鉴。
叶志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在建国之初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建立的学校,相比那些百年老校,算是与新中国年龄相仿的一所年轻的以工科为特色的面向航空航天高科技领域的学校,这一办学特色决定了南航图书馆应该是现代简约的风格定位,在新馆的设计和装饰上我们就比较突出现代感和科技感,选用浅色的设计新颖的现代家具。现代感十足的亚克力材质配合以轻盈明快的色调,很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因此新馆自开放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老师学生的反馈都是非常好的,认为新馆与整个南航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格调相符,简约大气中透出科技之光的灵动时尚感。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我参观杭州图书馆时,看到他们阅览室里摆放着高至屋顶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精装书,立即感受到强烈的震撼,顿感人类知识宝库的博大精深,而置身其中的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渺小。从设计角度看,图书不仅是一种使用品,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我们在设计中也汲取了这一特色元素,为营造庄重而深奥的知识氛围起到很好的作用。
现在的图书馆和传统的图书馆在功能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图书馆不再只是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空间。为了给读者创造良好的交流空间,我们在新馆内开设了休闲咖啡吧。为了营造图书馆的艺术氛围,学校艺术学院在馆内悬挂了各种绘画作品。大厅则设计有整合太空、航天航空等元素而成的巨幅抽象派浮雕。图书馆六楼是我们的展示厅,收藏一些实物,有关于航空航天的书,有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一些作品,有各种各样的飞机的模型,等等,以后会逐步充实。我们学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每年都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成绩一直处于全国高校的前十名,作为南航的一个特色,我们希望逐步收藏一些参与比赛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并在这里展示,为今后的参赛同学作参考。
最令我们欣慰和高兴的是,“高大上”的新馆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到图书馆来。新馆投入使用后,这一年的借阅量和去年相比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随着馆舍硬件的改善,我们的服务也得以相应提升。我们利用报告厅和读者活动中心来开展各种层次的读者活动,比如有读书会、电影欣赏、英语沙龙,等等。读者活动中心位于大厅的楼顶上,像空中天桥一样,悬在空中,这一设计的最大的好处在于隔音效果非常好。由于在物理空间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与阅览室是隔离的,因此在这里举办各种活动,完全不会影响到阅读自习的学生。读者活动中心里面的桌子都是带有轮子,方便移动,可以根据活动需要随意组合。每周图书馆都有电影鉴赏活动,播放电影的同时,我们馆员会把原著找出来,先看电影,然后对照原著做推荐活动。图书馆还推出了一个品牌活动——“南航达人说”,邀请学校的名师、年度人物以及一些学霸来做报告,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场面火爆,有时连报告厅外的走廊上都站满了听众。
新馆的设计单位是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院,这是一家民营单位,而且是第一次设计图书馆,作为创牌子的样板工程,他们非常重视这个项目,也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图书馆的功能布局方面。因此整个设计工作进行得非常细致,最终收到的效果也确实不错。设计之初,我们与设计单位共同考察了南京、上海、杭州一带的多个图书馆,并且把我们的想法与设计单位及时地、反复地做了交流,待他们拿出方案后,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比如在屋顶上面设计了空中花园,读者看书看累了可以到空中花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休息一下。空中花园里的桌椅极具个性,都是很受年轻人喜欢的款式。在夜晚的灯光映照下,空中花园温馨浪漫的氛围,成为校园里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e线图情:非常感谢您,叶馆长!就如同贵校一贯秉承的“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校风,您质朴的言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衷心祝愿贵馆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收获更多的佳绩!
引用本文:
刘锦山,崔凤雷.叶志锋:学术为引擎 创新服务(图)[DB/OL].[2025-07-03].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72500.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