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04/10/15
[作者] 苏雪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吴慰慈(1937.7~)安徽省安庆市枞阳人。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图书馆学概论》(1985年)、《图书馆藏书》(1991年)、《图书馆事业建设》(1988年)、《图书馆学概论》(修订版,2002年)、《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言探寻》(2002年)等。曾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1995)收录。
古往今来,人才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最近十几年,各行各业都把人才培养问题提到了前未有过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以期培养出能够带领行业不断创新前进的将帅之才。而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步入100年之际,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如何适应并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是多数业界同仁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吴慰慈先生。
一、明确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科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组织基础。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化,知识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学科体系也不断发生着结构上的分化、整合和创新,导致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作为高校基本元素的学科建设,就必须在专业设置、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适时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能动地促进学科水平的提高。
对高校来说,学科是学校发挥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高水平的大学是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作为基础的,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特点在于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总体水平高。正因为此,学科建设便成为大学建设的核心和龙头,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不少高校的办学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基本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相互衔接的学位制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属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吴慰慈先生曾做过一个统计,截止2003年9月底,本一级学科下共有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其中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情报学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档案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71个,其中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档案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200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都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短短二十余年间,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为攻读高一级学位、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保证了充足的生源。不过,欣慰之余,吴慰慈先生指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仍然属弱势学科。主要表现在各学科发展不平衡,高水平学科少。有的学科内容老化,缺乏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有的学科内部研究方向的调整或更新较慢,与本学科前沿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积极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和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的发展,并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形成合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将是今后有效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吴慰慈先生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第一,明确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从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第二,明确加快学科结构调整的思路,要充分应用高校前一阶段的改革成果和有利条件,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先发展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
总之,学科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吴慰慈指出,“十五”期间,在继续进行必要的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将重点放在学科建设的软件方面,切实注重内涵的发展和提升。努力从研究方向、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体制与机制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术道德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走出一条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学科建设道路来。
二、准确把握新世纪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特点,为图书馆事业培养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规模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二是多元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行业领域的日趋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和多规格的发展趋势。反映到研究生教育上,研究生培养的类型和规格的多元化就成为研究生教育向纵深扩展的必然。其具体表现为:学制多元、学位类型多元、经费来源多元、就业流向多元。三是国际化。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得教育国际化的空间更为广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具体表现为生源竞争的国际化、培养过程的国际化、毕业生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具体到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相关专业,三大特点无一例外。
特别是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性信息化时代,必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继续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吴慰慈先生着实费了一番思量:
首先,严把研究生的质量关,确保学位授予质量。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障并持续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应建立起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按照“质量标准à质量体系à质量监督à质量保证”的程序来科学、客观地审视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而形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做到既要重视目标管理,即严格坚持学位授予标准;又要重视过程管理,即严格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在研究生招生、课程学习、博士生中期筛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博士和硕士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应做出明确、严格及规范化的规定和要求,并严格地贯彻执行。
第二,在加强严格管理的同时,努力营造更为宽松的学术环境、更为活跃的学术氛围以及更加现代化的研究条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应该鼓励博士生在未知的科学研究领域中勇于挑战高风险、有创造性的选题。另外,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科前沿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并确保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实用性。
第三,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名师、严师出高徒,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对导师的素质要求,导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要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树立导师良好的人格形象。三是要建立开放式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应该明确,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岗位,而不是一种固定阶层,更不能搞终身制,不能胜任者就应离开这一岗位。作为学校的人事部门,也应设法为导师提供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到国内一流大学进修的机会,不断“充电”,适应岗位要求。
第四,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不同的培养、学习形式。前者以在校脱产学习为主,后者以在职不离岗学习为主。前者已形成规范和较为成熟的培养制度,后者尚未形成规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办学秩序的规范化。因此,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规定,规范培养秩序,使其成为一种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行、互补的大学后终身教育制度。
第五,认真探索研究生培养类型、规格及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将更加关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实践特点更为突出。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关注课程内容是否反映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应用现状;在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型教学方式更受推崇,不仅要求导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导师更应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要关注顶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质量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吴慰慈先生强调,必须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
第一,不断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培养博士生的基本规范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对博士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要求完成的学分数、课程设置、指导方式、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及基本要求,以及申请学位应发表的学术成果要求,均应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指导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因生培养的原则,进行区别不同情况的个性化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培养方案要着眼未来学科发展,突出素质培养和创新研究能力的提高,并体现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二级学科为基本,三级学科确定主攻方向的基本框架。
第二,做好博士研究生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工作。在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应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教育层次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教学强度的整合与接口入手进行规划和设计,以保证培养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及完整性。课程结构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学术道德与研究方法课、学科前沿问题研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跨学科课程等等。博士生课程应结合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和所需的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注重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上,应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式。博士研究生应更多地参与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把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过程作为培养学术素养和研究规范的必修环节。
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包括考试、考查、写课程论文、写学术报告等等。但应坚持必修课70分以上为合格,选修课60分为合格的原则,选修课不合格者经导师同意可以重修或改修,必修课不合格者只能重修。
第三,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方向和参考书目。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既有稳定长远的研究方向,又能反映新学科、新技术的内容,较真实地反映学科特色及发展方向。要注意突出重点,在发挥本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密切关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研究生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设置研究方向时,吴慰慈先生指出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他特别强调,学术带头人必须在本学科内学术造诣较深、专业能力较强、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本学科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教授或专家,这点不能降低要求。2、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成果。3、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骨干课程和相关课程。4、有培养研究生需要的经费、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以及其它物质条件。
在信息高度膨胀的今天,为培养研究生发现信息、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导师还应在培养方案中要列出本学科必读和选读的学术经典著作目录、重要学术期刊的名称和重要互联网网址,并确保数量精、水平高。
第四,明确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认定条件。今后新遴选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者是有一定科研经费、专业水平较高的副教授。2、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内,所选定的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学术价值。3、近五年来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具有前沿性研究,并持续不断做出创造性成果。4、有连续使用的经费支持。5、有良好的学术道德,掌握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6、有系统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案。
第五,全面推进和规范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工作。在操作层面上,进一步规范匿名评审的程序,继续健全并不断更新评审专家库,建立起具有校内外的评审专家网络,完善匿名评审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评审专家意见中,只要有一人将论文质量定为差,或有一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答辩,该论文就应该终止答辩程序,按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进行匿名评审。评审专家意见中有40%或40%以上的专家将论文质量定为中级,该论文也必须终止答辩程序,按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结果先由预答辩委员会进行评审,并决定是否进行正式答辩。这些做法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在执行,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从吴慰慈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和广阔前景,我们确信,作为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一定会继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各级专业人才,并共同铸就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又一个百年辉煌!
引用本文:
苏雪.吴慰慈: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图)[DB/OL].[2025-07-0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8483.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